上一页

点击功能呼出

下一页

A-
默认
A+
护眼
默认
日间
夜间
上下滑动
左右翻页
上下翻页
《一本书读懂日本史》 1/1
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

专题 日侵台湾50年[第1页/共3页]

日本的残暴统治使得台湾的抗日活动转上天下,换之以各种情势为保护展开。在积储必然力量后,发作了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台湾群众武装抗日事件中范围最大、捐躯人数最多的一次叛逆。

与严苛的差人轨制相共同的是保甲轨制的建立。殖民者规定每十户为一甲、每十甲为一保,每个“甲”设置“甲长”;“保”则设置“保正”,保甲制还规定“连保连坐”,也就是一人犯法,该甲保中的统统人都要负连带任务,以达到大家自危而相互监督的目标。

在多次向清廷收回号令电,要求废约抗战、声援台湾无果的环境下,为了凝集力量,安宁民气,1895年5月23日,由士绅丘逢甲建议建立“台湾民主国”,原台湾巡抚唐景崧出任总统,黑旗军首级刘永福任台湾抗日义勇军统领。民主国建立不久,日军在台湾北部的澳底登岸,唐景嵩却偷偷潜回大陆,群龙无首的民主国在这年7月又拥立刘永福为总统。10月19日,日军攻陷台南,刘永福败退内渡,民主国仅仅维系了5个月就败亡。民主国虽不复存在,但是台湾群众的抗日斗争并没有是以减退。11月26日, 以客家报酬主的一支义勇军在火烧庄与日军展开苦战,虽打死打伤日军几十人,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利。

余清芳叛逆失利后,日本殖民当局对台湾群众的统治更加残暴。为了保护民族庄严,台湾群众的抵挡从未停止过。

日本全面侵华后,因为海内资本的限定,及国际社会的禁运政策,台湾成了日本的物质供应站。为此,殖民当局的“皇民化政策”变本加厉。从1936年开端到1940年,殖民当局在台湾建议了所谓的强化“百姓认识活动”,1941年后至败北,又建议了所谓的“皇民营私活动”。这两项强化殖民“活动”的重点落在对文明微风俗的日本化。这一期间,在精力统治方面,殖民当局逼迫台湾群众说日语、穿和服、住日式屋子、取日本姓名,放弃台湾官方的妈祖信奉,而改信日本的“国教”神玄门。

“大明慈悲国”建立不久,余清芳以“奋勇抢先,尽忠报国,规复台湾”为号令,颁发抗日文告,举旗抗日。这年8月,为了保存气力,余清芳带领部众转移到台南地区,翌月,因为殖民当局的弹压,加上叛徒出售,余清芳被日军抓获,随后在台南监狱处以绞刑。因为余清芳等人的起事地点在西来庵,此次叛逆被称为“西来庵事件”。叛逆失利后,殖民当局大肆捕杀叛逆义士,有近2000人被捕,被判正法刑者有866人。

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?
立即播放当前章节?
确定
确定
取消
pre
play
next
close
返回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