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

点击功能呼出

下一页

A-
默认
A+
护眼
默认
日间
夜间
上下滑动
左右翻页
上下翻页
《一本书读懂日本史》 1/1
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

专题 军国主义及对外侵略[第1页/共3页]

面对毫无道义的抢匪,与他实际公理是徒劳的,一样,面对丧芥蒂狂停止对外侵犯的日本法西斯,人们的仁慈也不能禁止其军国主义的扩大。人类的文明在它面前显得那般有力和纤细,所谓国际条约,文明国度的品德涵养,在军国主义面前,无疑是被嘲笑的工具。正如福泽谕吉所揭露的:百卷本国公法不敌数门大炮,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。

1931年9月18日,日军在中国东北悍然策动“九・一八”事情。百姓一方面采纳不抵当政策,一方面向“国联”提出抗议,但愿“国联”能“主持公道”。颠末3个多月的争辩,1932年初,“国联”派调查团来到中国东北,颠末几个月的调查,调查团出示了近20万字的陈述。陈述并没有对日本的侵犯行动予以怒斥,以为中国抵抗日货是“中日抵触的首要启事”,并以为中日两都城应当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,由西方各国共管。

1894年,中日甲午战役发作,清当局败北,割地赔款,丧失惨痛,民族灾害更加深重,而对日本来说,甲午战役是其“大陆政策”真正实施的第一战,也是其走向军国主义门路的首要一步。从甲午战役中获得的巨额好处使日本朝野产生了“战役能够发财”的怪想,对于国土面积狭小,而人丁日趋增加的日本来说,靠战役发财,并“开疆拓土”实在是非常具有“引诱力”,而日俄战役的胜利使得这类引诱力急剧收缩。这一期间,以日本为中间的“大日本收缩论”、“大东亚新次序”纷繁出炉,与此同时,对中国的研讨也以所谓“支那豆割论”、“支那百姓性研讨”等项目展开。

19世纪中叶今后,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,西方列强在中国开领馆、通贸易、压百姓、搞治外,在这片被他们定义为“冒险家的乐土”的地盘上肆意妄为。为了更深切地体味建国后中国的环境,德川幕府派出了一条名叫“千岁丸”的货船来到上海,船上的人多为军人和贩子,他们的任务就是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详细汇报给幕府当局。

这一论调到了其门生尾崎行雄那边,更成了赤裸裸的“强盗谈吐”:“兼并中国合适日本帝国之好处,亦为中华民族之幸运也,天下各国如有反对我兼并中国者,亦为反对天下之幸运也。”这远非文人一厢甘心的自慰之语,其背后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敏捷收缩起来的对外扩大的野心。

1868年,日本“明治维新”开端,明治当局前后多次调派职员出访西方,学习先进的科教文明和政治轨制,很多人在目睹了西欧国度的繁华昌隆后,也对包含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度封建主义的接踵式微停止了一番沉思。这一期间,福泽谕吉接连颁发的著作激发了日本人离开亚洲,融入“西欧强国”的思潮。

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?
立即播放当前章节?
确定
确定
取消
pre
play
next
close
返回
X